2009年3月12日

歐化中文
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歐化中文西化中文英式中文,是指語法、文筆、風格或用詞受歐洲語文過份影響的中文,一般帶貶義。影響中尤以英文所造成的最為深刻。歐化中文除了缺乏傳統中文的特色,也可能因為用詞繁瑣生硬,導致閱讀及理解上的障礙。

歐化中文在翻譯自英文的作品尤其常見。譯者若採取逐字直譯的策略,而忽略中文固有的語法或用詞習慣,便容易寫出歐化中文。久而久之,現代中文有時也會出現歐化中文的痕跡,不少文人對此深惡痛絕。翻譯家思果在《翻譯研究》一書指:「目前的翻譯已經成了另一種文字,雖然勉強可以懂,但絕對不是中文。」[1] 詩人兼翻譯家余光中也在〈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〉一文指「一般人筆下的白話文,西化的病態日漸嚴重。……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機,是西化。」[2]

[編輯]歷史原因

20世紀初,出於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反思,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中國文人希望以「直譯歐文句法」的方式改造中文,進而改造「中文思考方式」[3]。魯迅說「歐化文法的侵入中國白話的大原因,並非因為好奇,乃是為了必要。」[4]中國音韻學家錢玄同,亦積極主張廢除漢字,改用歐洲的語文,他認為,中國文字的意義太模糊,文法不精確,根本不足以「代表」「新世界」的進步思想[5]

[編輯]歐化中文舉隅

  • 抽象名詞作主語。英文經常使用抽象名詞作句子主語,例如謂The decline in his income has led to a change in his lifestyle,主語為"The decline in his income",即「他的收入的減少」,是為抽象名詞,余光中認為「他的收入的減少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」這種直譯「太西化了」,並指出中文多以具體名詞做主詞。上述改以「他」為主詞,即「他因為收入減少而改變生活方式」,是比較自然的說法。[2]
  • 濫用抽象動詞,將動詞變成抽象名詞,配以「萬能動詞」作片語。例如「聽眾對訪問教授作出了十分熱烈的反應」,「反應」原為動詞,但上句將「反應」變成抽象名詞,加上空洞的動詞「作出」,令全句顯得「繁瑣」。余光中認為,該句本來應該說成「聽眾對訪問教授反應十分熱烈」。[2]
  • 濫用「一」字:受英文冠詞「a 或 an」影響,「He is a good man.」很多時會譯為「他是一個好人。」;較自然的譯法應為「他是好人。」
  • 無節制使用「的」字[6]。「的」字若不加節制,出現太頻,則會導致瑣碎、擾亂文意。例如作家何其芳的一段話:
白色的鴨也似有一點煩燥了,有不潔的顏色的都市的河溝里傳出它們的焦急的叫聲。有的還未厭倦那船一樣的徐徐地划行。有的卻倒插它們的長頸在水裡,紅色的蹼趾伸在尾後,不停地撲擊著水以支持身體的平衡。不知是在尋找溝底的細微食物,還是貪那深深的水裡的寒冷。

用了16個「的」字,讀起來很繁雜。其中「白色的鴨」、「徐徐地划行」、「深深的水」本可以說成「白鴨」、「徐徐划行」、「深水」。除了「西而不化」的原因外,英文字典的編譯者把形容詞都用「的」來翻譯,也會有影響,例如「beautiful」總是「美麗的、美觀的、美好的」。

  • 濫用被動句:如上例「will be translated」有時會譯為「...很多時會譯為...」。而且除了一個「被」字之外,還有「受難」、「遇害」、「挨打」、「遭殃」、「經人指點」、「為世所重」等很多字可用。
  • 濫用介詞:介詞在英文中有重要作用,常被搬到中文濫用,例如:「關於他的申請,你看過了沒 有?」,「由於他的家境貧窮,使得他只好休學。」
  • 語意重疊:有時英文需要兩個或以上的詞語才能表達的詞意,翻譯成中文時能夠一個詞語就能表達,卻直譯成相應的中文詞語,例如把「Open Learning Institute」譯作「公開進修學院」,古德明認為其中的「Learning Institute」二詞合起來就是「學院」的意思,把「Learning」和「Institute」分別直譯成「進修」和「學院」,「進修」和「」的意思就重疊了。[7]
  • 詞彙鈍化:中文裏一些含意有少許差異的詞彙,把英文翻譯時沒有相應的精準翻譯,或混淆了英文本字的涵意,但卻反過來令中文鈍化成單一詞彙,令行文用詞沒有文隨意轉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歐化中文
【明報專訊】Mok姓讀者來電郵說,她平時讀書,見「as」多譯作「作為」,如一本字典有以下例句:I like her as a person, but not as a secretary.(作為個人我喜歡她,但作為秘書我就不喜歡她。)

她表示,「作為個人」的說法有點不似中文。她問,「as a person」若不譯「作為個人」,可以如何翻譯呢?

她又問,I really felt drawn to her as a person一句該怎樣翻譯?

(1) 西化(或稱歐化)已是翻譯的通病,並非幾個人或幾篇文章能扭轉大局。幾十年來,中文受到英文的影響極深,在某些地區尤甚。其實,在結構和表達等方面,中英文差別甚大,很多人卻無視此點,致使「不似中文」氾濫。


(2) 來句的意思是:

「我喜歡她的為人,但不喜歡她當秘書的表現。」

(3) 前半句也可寫作:
「我喜歡她的才貌和性格,」
這樣翻譯,是作了引伸,但須視乎上文下義而定。

(4) 不過,極大部分人會採用「作為個人」的譯法,原因是:a) 隨大隊 b) 貪方便 c) 怕別人指為錯誤。

(5) I really felt drawn to her as a person一句可譯作「她的人格很有魅力,我感受至深」。
文章出處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